我深受焦慮恐懼之苦多年,很想找到解脫方法,過去曾透過宗教信仰,但似乎幫助不大,現在我想從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角度出發,重讀家裡原本就有的這本書,覺得意外比以前讀的時候更能理解。
弱點當然可以克服 驚人的NLP.jpg
山崎啟支,陳美瑛譯,2014年,台北: 商周
 
 
NLP是神經語言程式學,是有效結合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實踐方法。
 
 
1970年代,美國的數學與電腦科系的Richard Bandler和語言學家John Grinder共同開發。是一種大腦的使用說明書。
 
 
Neuro神經,是指五感,也就是身體感覺。Linguistic語言,是指我們常用的語言,如中文,如果是日本人,就是使用日文。
 
 
強調我們人是無法真正經驗世界本來的樣貌,我們都是用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去看待外在世界,所以每個人對世界、對人事物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覺得快樂,有人覺得痛苦。
 
 
價值觀和信念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經過重複的「語言」+「體驗」(身體感覺)所產生的程式。會在各種情境下,瞬間宛如電腦程式一般,直接做出反應。
 
 
這種在無意識(潛意識)下設定的程式,會決定一個人的幸與不幸。但這樣的大腦設定,其實都是為了確保「安全」和「安心」,是一種生存本能,為了延續生命的慾望。
 
 
所謂的意識,是指頭腦的思考,也就是「語言」。
而潛意識,則是指身體的感覺。
 
 
身體的感覺是力量最大的,是兩萬倍的意識力量。
 
 
所以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們理性上,頭腦都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但就是無法付諸實踐,都做不到。
 
 
就像是恐犬症,理性上知道不是每隻狗都會咬人,但是曾被咬過的衝擊力太大,而對所有的狗都產生恐懼。
 
 
而這樣的程式是根據「開心」、「痛苦」的原則。程式是透過「衝擊」(強度)和「重複」(次數)而產生。
 
 
換言之,人類的程式是經由強烈刺激的體驗,再經過反覆的行為而固定下來。
 
 
比如學開車,先從頭腦思考,理解怎麼開,到透過實際開車,練習和體會,身體便會記住了。
 
 
好消息是,程式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認定」,想法是可以改變的。
 
 
學習NLP就是學習解除製造不幸的程式,安裝創造幸福的程式。
 
 
修改程式
 
 
程式能利用「重新建構」,或是用「次感元改變法」進行改寫。
 
 
我們人是無法體驗世界本來的樣貌。我們的行為反應,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而是因為程式而產生的現象。
 
 
NLP強調外在環境、他人、事物的本質都是「無色透明」的。比如怕狗的人和愛狗的人,是程式設定不同所致,問題不在狗身上。
 
 
我們人的價值觀(信念)是濾鏡,看那些外在的人事物(無色透明),進而產生好或壞。「看到狗」只是刺激,對刺激產生反應的是「身體感覺」,感到開心,或感到恐懼。
 
 
大腦無法區分現實與印象。
 
 
而所謂的幸福人生,就是「感覺幸福的時間比較多的人生」。幸福是身體的感覺。
而所謂的壓力狀態,是「身體感覺痛苦」。
 
 
所以要改變人生的本質,就是身體感覺產生變化。
 
 
身體感覺的改變,取決於「刺激的內容」。
 
 
「刺激的內容」=「無色透明的事件」+「加諸於事件的印象」
 
 
印象可以改變。
 
 
印象是價值觀所做出的「定義」而有了「意義」,進而形成好或壞。
 
 
因此,人類經常為沒有實體的印象所苦。
 
 
「重新建構」=「改變事物的意義」
 
比如,工作失敗,有的人會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而感到沮喪和憂愁。若想成是為了以後成功所做的練習,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NLP強調在「非常痛苦的狀態下」,就是處於強烈的「聯繫」狀態,請冷靜地「抽離」,也就是客觀地觀察自己本身的狀態。
 
 
因為抽離狀態,才能有效重新建構。
 
 
問題不在發生的事件,而是與事件有關的印象和意義。
 
 
理論上,只要改變意義,改變印象,身體感覺的反應也會跟著改變。這就是NLP的練習次感元改變法,改變五感。
 
 
印象就是「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等五感所組成。編輯印象的四步驟:
 
一、 鎖定人事物
 
二、 回憶人事物的位置(距離)、大小、顏色、動態影像或靜止的畫面
 
三、 將減輕的變化程度,化為數值紀錄
 
四、 重複幾個特別有助於減輕不自在感的「五感」,加以改變
 
 
建立信賴關係
 
 
溝通的成敗取決於彼此的信賴關係(親和感),而非耳朵以及言詞內容。
 
 
信賴關係是無意識,是身體感覺建立的。無意識是為了確保「安全」、「安心」而存在。
 
 
決定是否對他人打開心房的,一直都是「身體感覺」(無意識)。
 
無意識決定「安全」和「危險」的標準在於「是否非常了解」。而是否非常了解的關鍵在「是否與自己類似的人」。
 
 
人類都是透過自己本身過去的體驗,來理解他人或發生的事。同步是理解他人的方法,同步是指配合對方的步調和價值觀,特別是與自己有共同點。
 
 
如果想安裝新程式,訣竅在「模仿」。所以多數人是複製了父母的模式。
 
 
想改變,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某個成功人士,跟著他旁邊,想像自己就是他。再透過衝擊(強度)+重複練習(次數),就能建立新的程式。
 
 
何謂心錨
 
 
是指簡單的「刺激→反應」所形成的「條件反射」。
 
意即「強烈的感覺」+「五感資訊」。
 
比如,利用聲音設心錨,用背景音樂的方式等等。
 
 
如何製作瞬間產生活力的點火裝置
 
一、 重現強烈感覺的體驗。必須很強。
 
二、 之後觸碰身體的一部分。
 
三、 若觸摸該部位,那種強烈情緒湧現的話,表示設心錨成功。
 
 
「提問」是產生「焦點」和「空白」的最佳工具。
 
比如,晚上睡覺前,問自己,「今天有什麼值得感謝的事?」
早上起床時,問自己「今天有機會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身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事,有兩項
 
一、 組織的目標達成
 
二、 讓部下得到幸福
 
 
關鍵方法在「認同能力」。
 
一、 自我認同(最重要)
 
二、 他者認同
 
 
所謂完美主義的人,就是內在有許多「重要性高的價值觀」。因為很難達到所有的標準,所以總覺得「做得不夠」、「沒有獲得成就感」、「對自己很不滿意」等等,進而「否定自己」,無法認同自己。
 
 
一個無法認同自己的人,就稱不上是幸福。
 
 
人會以自己內在的價值觀來評斷自己和他人。
 
 
而別人就是自己的鏡子。
 
 
當自己因為別人的行為產生情緒反應時,應該就能察覺自己內在的程式(或是所謂的價值觀、信念)。
 
 
察覺自己極度堅持,或極端的價值觀(信念),然後想辦法抽離,減緩極端的程度,就能夠接納自己,不再否定自己。
 
 
優秀的領導者是激發他人產生幹勁的高手。
 
 
人會想跟隨自己有好感的人,而不會想跟隨說出正確道理的人。
 
 
親和感的目的,在於追求「開心的管理」。
 
 
人類最想得到的就是被他人「認同」,而認同的本質就是「接納」。有接納部分,和接納已存在的事物兩種。
 
 
自己內在的價值觀(信念)標準,也會同時成為接納自己與他人,以及評斷自己與他人的量尺。
 
 
就算是自己認為光明面的好價值觀或好的信念,例如「愛他人」、「活出自己的風格」、「達到他人的期待」等等,也會因為過度重視而成為自己的壓力來源。
 
 
如果自己內在價值觀和重要的信念很少,重要性程度很低,就幾乎不會批評自己和否定自己,也很自然地能接受此刻的自己。
 
 
事物的本來面貌都是「無色透明」,完全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自己本身也是。決定好壞的永遠都是人類的價值觀和信念。
 
 
當我們感到痛苦時,只不過是被不具體的印象(價值觀、信念)所影響而已。
 
 
別人的存在是在幫助自己看清自己的鏡子。
 
比如,有人謹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價值觀而產生痛苦,也會讓周圍的人感到痛苦。
 
 
自我認同的同時也會認同他人。因為自己心中沒有「非得這樣不可」、「一定要這樣做」的想法,所以也不會要求他人。意即認同所有一切的狀態。
 
 
價值觀和信念不是我們自己本身,只不過是在不知不覺中加諸於對方與自己的印象而已。
 
 
最後,作者強調,人不是因為得到什麼新的東西而變得充實,而是透過捨棄已經擁有的而變得富足。
 
 
因為這本書已經買不到了,所以我推薦這本漫畫圖解NLP的書
arrow
arrow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