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延續上一話,我想從概念來簡單快速理解所有現實主義的思想觀點。
 
 
一、現實主義(Realism)
 
 
又可稱之為「古典現實主義」,代表性的人物有摩根索(H. Morgenthau)。
 
 
認為「這個世界是非常可怕的,是弱肉強食的世界,要追求生存很不容易,沒有人可以相信,只能相信自己,所以不可能合作,因此得不斷強化自己的實力,不斷追求自己利益極大化。」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快速理解古典現實主義的觀點,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是理性的行為者,會理性的思考自己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用實力和權力(power)追求國家利益極大化。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是「動詞」,主動去平衡可能會影響我國生存利益的國家或強權。
 
 
「安全困境」與「軍備競賽」的現象也是由此觀點而來。
 
 
二、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又稱「結構現實主義」,代表性人物有華茲(Kenneth Waltz)、吉爾平(Robert Gilpin)等人。
 
 
認為不能像古典現實主義那樣從一個單一國家的角度來看國際關係,而是要從國際結構的角度來看。
 
 
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中央政府,生存雖然不容易,每個國家都只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但依然可能在理性權衡之下,暫時性的合作,以便取得更大的國家利益,因此,國家之間的合作是可能的。」
 
 
強調的是「相對利益」,只要能夠過得比別人好就好了。
 
 
這世界是個國際無政府狀態(anarchy),這樣的結構下,許多國家也不是相等實力的地位,有強有弱,有大有小,就成了不斷變動的一種互動結構。
 
 
每個國家行為者都有「自助」(self help)的傾向,想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與發展。彼此能力不同,也就有不同的互動方式,暫時性的合作就成為可能。
 
 
追求國家利益極大化、國家權力以及確保國家安全,依然是最重要的事。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就成了最後一定會達到的現象。換言之,權力平衡是國家在國際結構當中必然會自動形成的結果。
 
 
三、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
 
 
在受到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的影響下,出現了新古典現實主義學派。
 
 
認為「這個世界依舊是沒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國家之間依舊深受國際結構的影響,國家仍是理性的行為者,必須追求國家利益極大化,想辦法生存與發展。但是,不見得每一次看到有國家變成強權就都一定要想辦法平衡它、對抗它。某種程度上,有個強大且對我友好的國家也沒有什麼不好。」
 
 
因此提出了「滿足現狀」與「不滿足現狀」的概念。不滿足現狀的國家,就可能成為「修正主義者」。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概念太過籠統,新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說是「利益平衡」(balance of interest)還比較有解釋力。
 
 
所以,有人認為新古典現實主義強調在解釋一國的外交行為上,會有國家認知的問題。換句話說,一國政府對於某國的認知,如果是友善的,那即便某國強化軍事力量,該國也不會感到立即的威脅,而成為滿足現狀,滿足當下國際結構的國家行為者。當然,前提依然是該國認為不影響該國的國家利益。
 
 
四、攻勢現實主義與守勢現實主義
 
 
簡單的說,攻勢現實主義就是依循哲學家霍布斯的人性本惡論,將國家比擬為人,在結構現實主義的概念下,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會滿足現狀,沒有一個國家會想要維持現狀,目標都一定是權力極大化。
 
 
當一個國家不斷擴大權力之際,也會吸引其他國家想要來平衡之。換言之,過於強大的權力會導致他國集體的制衡。
 
 
攻勢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米爾斯海默(Mearshiemer)。
 
 
守勢現實主義則是強調國家是在強調確保生存與安全,防止其他國家取得相對優勢的能力,而非盲目得追求權力極大化。
 
 
守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是,國家會在國際體系中的彼此互動,社會化的過程以及不斷重複歷史事件的經驗中,逐漸學會謹慎和自制。發現尋求穩健的發展以及最低限度的國家安全,才是國家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生存之道。
 
arrow
arrow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