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微斗數看當和尚遇到鑽石.jpeg
最近這兩天,看到有人推薦一本好書《當和尚遇到鑽石》,我就覺得相當有意思,仔細去找了相關的資料和書籍。我發現,裡面有不少觀念跟紫微斗數的宇宙觀極其相似,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更是鑽研《金剛經》這部經典,並且將佛經中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來從紫微斗數的角度,看這本《當和尚遇到鑽石》要告訴我們什麼重點。嚴格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金剛經》的通俗版,貼近我們當代生活的一本智慧寶典。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作者麥可・羅區格西Geshe Michael Roach,是一位美國人,更是一位佛學博士。他很認真研究《金剛經》這部佛教最廣為流傳的佛經。他將研究《金剛經》的心得落實在生活中,協助成立位於紐約市的安鼎國際鑽石公司(Andin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rporation),該公司後來成為全球最大的鑽石珠寶公司,並於2009年由超級投資家,且有股神之稱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收購。這位作者麥可格西也是金剛商業學院(Diamond Cutter Institute)的執行長,並創辦許多慈善機構,包括保存了5百萬頁亞洲古籍等等。
當和尚遇到鑽石.jpg
 
這本書,或者應該說《金剛經》給他的體會,主要可以歸納出三個重點,同時這三個也是有層次性的,也就是階段性的一種發展和體悟。分別如下:
 
 
一、我們人都是從自己的認知去看世界,像是戴了一片濾鏡看他人。
 
 
於是,我們開始產生和建構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認為的對或錯,並且再用我們這些新的認知和價值觀去認定自己和定義外在的人事物。
 
 
二、認知與行為所產生的蝴蝶效應。
 
 
在生活中,我們會透過自己的認知和看待世界的濾鏡去和其他人互動,當我們會遇到某些人跟我們頻率不同,非常難以相處。或者,有些人犯了我們認知中的錯誤和罪業,在我們的眼中,認定對方就是壞人,不好的人。但是,那些在學校階段或職場上,有些老師或長官非常可惡,或是有些同學、同事,講話非常賤,喜歡羞辱嘲笑他人,甚至是造謠排擠栽贓嫁禍他人。我們所認為的不好的人,他們卻是家裡的好爸爸、好媽媽,或好兒子,孝順的女兒。我們所知道的渣男、渣女,他們卻是別人的好情人。我們以為的瓶瓶罐罐這些垃圾,卻是某些人眼中的賺錢寶物。
 
 
奇特的是,當我們用這些認知和價值觀去面對那些人事物,那些我們原本認為毫不相關的人事物,或是言行舉止,往往會在無意間回頭影響我們。比如,我們瞧不起的同學或朋友,他卻在某個領域開始小有成就,但因著過去的相處,我就無法從他那裡得到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又比如,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卻在某個生意場合,影響我們的事業,造成我們不順,只因為合作方的大老闆特別看重善待父母的人,而我們卻在父母需要我們照顧和陪伴時,以工作為由,用不好的口氣和態度說我很忙就不回去了,風聲傳入合作方的大老闆耳裡,而失去一個很好的談判合作機會。
 
 
從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本命盤十二宮位代表我們的個性特質和對待其他人的態度,這些也會在運限盤上,無形中影響我們當下的狀況。如以下的圖表,父母宮代表我跟父母,特別是父親的互動關係,我認為的父親,以及父親對我的教育態度,包括家庭教育。會在這十年影響我的感情和工作,因為大限夫妻宮疊本命父母宮,而大限夫妻宮也是大限官祿宮的在外展現。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對父親不好,或是自己父親給予我們的教育觀念,跟我們的工作或感情無關。運限在走,都會影響我們,只是看我們是哪一方面被影響到。
紫微斗數與當和尚遇到鑽石.jpg
 
今年2023年的感情狀態,深受自己對待小孩或是對家人的態度所影響。因為流年夫妻宮疊大限子女宮,表示今年的感情牽涉這十年對待小孩或對家人的態度,也許有些異性,你所喜歡的異性,很在乎你到底愛不愛小孩,到底對家人好不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似毫不相關的人際關係,卻會在某些時刻回頭影響我們。
 
 
三、放下成見,用中性的態度,去做利他的行為。
 
 
所以延續上一個層次的推論,我們更需要經常保持「利他」的態度。這也是佛經裡經常提到的「布施」。這不必要用錢,而是用心和態度去布施。不論是對朋友,或是對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要有的態度。
 
 
而《金剛經》裡提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就是我們的認知和定義他人,都不是真實的,都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而已。
 
 
很多人都說,《金剛經》強調的是「空」,而望文生義的誤以為佛經講的是六大皆空,以為要我們放下,什麼都沒有。這是天大的誤解,所謂的「空」,或是「應無所住」,這裡的「無」或是「空」,說的其實是「中性」。就像是紫微斗數的星曜都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吉或凶。好壞吉凶都是我們人自己去定義和認定的。
 
 
而「空」或是「無」,之所以很有用處,如同老子《道德經》裡提到的,房子裡面要有「空」,我們才能住進去;黏土做成碗,中間也要空心的空間,才能放進東西。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反思自己的認知和成見,放下自己對他人的成見,才能真正的做到真心的幫助他人。而不是刻意勉強自己去做。
 
 
歡迎來聊一聊
 
 
arrow
arrow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