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想要用簡單的人性觀念來分享如何理解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
延續上一話,國際關係學發展至今也才約100年左右。國際關係學的基礎概念奠基於哲學思考以及主權觀念。最重要的就是主權。
因此,可以說自1648年西伐利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確立主權獨立原則之後,國際關係,更精準地說,國際體系的運作就是以主權獨立國家為基礎。
一、第一階段: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破壞了「維也納會議」之後所創造的歐洲百年和平局面。
事實上,自古代的波羅奔尼薩戰史,以及義大利馬基維利(Nicolo Machiavelli)、英國霍布斯(Thomas Hobbes)等傳承下來的觀念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就是弱肉強食的「現實主義」(Realism)觀念。
「現實主義」(Realism)的基本主張,認定「人性本惡」,「權力」是國家最重要的籌碼,因此為了國家利益,追求權力極大化是一定要的,而且每個國家都肯定如此。
因為「現實主義」(Realism)看待世界,認為這個世界很可怕,生存不易,所以必須壯大自己的實力,才有足夠的力量搶食與保護自己,然後活下去。
然而,戰爭實在太可怕,死傷慘重不說,連升斗小民的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
於是開始有人想要創造一個美好的國際聯盟,相信每個人乃至每個國家都能理性的思考,戰爭的成本太高昂,發動實在太不理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理想主義」(Idealism),最經典的就是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提出的「十四點和平計畫」以及「民族自決」,正是具有「自由主義」思維的展現,強調人是理性的,所有民族都可以自己決定組織一個國家,而且相信各個民族國家組成「國際聯盟」,可以避免再次發生世界大戰。
事實上西方本來就有「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哲學思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康德和邊沁,強調「人是理性且自由的」。由此想法,延伸出「民主和平論」等觀點。
但是,這似乎只解釋了國際之間的衝突,是為了國家利益,彼此鬥爭,卻無法解釋國家之間的合作行為,特別是怎麼互動達成合作,進而組成國際聯盟。
二、第二階段:傳統主義學派與行為主義學派
於是開始有人提出按照國家利益思考的行為是符合科學,可供觀察的。同時也有人從歷史發展脈絡,認為分分合合也許是一種歷史必然,而國家之間會因為歷史糾葛而有不同的合作與衝突。
可惜,國際聯盟在維持世界和平上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因為太過相信強權之間承諾,卻忽略了例如德國這樣的戰敗國的處境,也沒能尊重一些當時可能還不是強國的國家,而埋下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此時,原本最早也是最傳統的國際關係研究方法,就是透過歷史、哲學和法律層面來進行分析。
但1920年代,美國開始興起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對人的「行為研究」。引進政治學領域,大約到了1950年代,國際關係學領域也開始運用行為主義科學方法,於是有了「賽局理論」(Game Theory)、「決策理論」(Decision Theory)等。
這些行為主義的科學方法,為的就是希望國際關係的研究可以跳脫傳統太過「主觀」而不夠「客觀」的科學方法。
三、第三階段: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不過後來發現即便有非常科學的行為主義學派,仍舊有無法解釋清楚的現象。
於是開始有人想,會不會這個世界的國際關係,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結構。於是現實主義學派與自由主義學派開始進化他們的思路。
大約到了1970至1980年代,因為國際情勢發生重大變化,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乃至冷戰結束,都讓原本的傳統主義學派無法因應,行為主義學派也顯得難以觀察與解釋。
因為國際結構改變了。於是,「現實主義」學派提出升級版,「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代表人物Kenneth Waltz,強調國際無政府狀態(anarchy)正是這個世界的結構,也就是沒有一個世界中央政府的存在,而這樣的結構也會造就國家的位子,「權力平衡」就是最終的結果。
這點跟原本舊的「現實主義」觀念不同,原本舊的現實主義所稱的「權力平衡」,是主動去「平衡」別人,而新現實主義所表示的「權力平衡」,主要強調國際結構最終會達到權力平衡。
簡單的說,就是認為世界很可怕,生存不易,但在結構體制下,國家之間可以有合作的空間,基本上就是考量合作與不合作的利益。
其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提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又可稱之為「新自由制度主義」(Neo- liberalism institutionalism)。
新自由制度主義也是接受世界是個無政府狀態,但是,世界並不可怕,可以透過國際合作創立制度,就可以生存,而且關心活得比昨天更好。強調自己跟自己比。
四、第四階段:社會建構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
但是,即便有了結構的觀念來看世界,在後冷戰時期仍有結構觀念無法解釋的現象。
於是有了國家認知的想法納入國際關係學領域中。
這個階段是我自己分類的。大致可以這樣理解。
1980年代末期至2000年後,尤其是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爆發後,國際關係學開始思考,或許這個世界並不是單純的弱肉強食,或者是結構就可以解釋說明。如果要探討如何維持世界和平的方式,很可能要再進一步思考,因此出現了兩種論辯。
一種是強調「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代表人物Alexander Wendt。認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客觀的存在,都是人的想法和互動創造出來的。因此,大略可以分成:「彼此對抗,像叢林生活一般的『霍布斯文化』」、「彼此可以合作與競爭的『洛克文化』」以及「像真正朋友互動一般的『康德文化』」。
這一類的思考,還有英國學派、女性主義,甚至是批判理論的觀點,從社會學、性別以及解構的角度來思考國際關係。
另一種是「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強調的也是一個國家對外,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例如,我們看待隔壁國家是敵人,但明明同文同種,為什麼會視之為敵人,而不會把日本當敵人看待呢?
因此,強調國家的認知與認同,會決定一國對外行為,以及怎麼看待他國的行為反應。
總之,用人性與理性思考的方式,來簡單快速理解國際關係學理論的發展脈絡。可能不那麼精確,但基本可以從這個方向去理解與記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