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一樣想從概念與觀念的方式,不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分享如何理解國際關係學領域中的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
一、實證主義(positivism)
簡單的理解,自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引進國際關係學領域,更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後以及西方的社會科學研究有了行為主義,或稱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漸確立了觀察客觀現象進而提出解釋的「解釋性理論」(explanatory theories)。
這就是實證主義的基本概念。著重對於一件國際事件,或是趨勢,或是國際互動的現象,提出理論假設,進行驗證,提供因果關係上的理解。
我們所知道的國際關係主流理論,例如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都屬於這種解釋性理論,同時也是屬於實證主義。
即便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有許多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強調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世界是一個客觀的現象,可供觀察與解釋。
二、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
也就是跟實證主義的切入點大不相同。
是1980年代末期以後出現的思想觀點,可以說是一種反思主義(reflectivism),強調反思這個世界真的是實證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嗎?
他們認為,實證主義者所認為的這世界的樣貌,很可能是我們人的「觀念」去建構出來的。也就是一種「詮釋」。因此,後實證主義也可以稱為一種「建構性的理論」(constitutive theories)。
代表性的理論流派,例如:社會建構主義(但這個說法有爭議,有人將社會建構主義也歸納在實證主義裡面的一支,之後我們再專門討論它)、批判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後現代主義理論等等。
三、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
從上述來看,很顯然,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打從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認知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回到國際關係學領域中,常聽到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來看。
所謂的「本體論」,就是你認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認識論」,或有人翻成「知識論」,就是你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樣子。
「方法論」,就是你用什麼方法來知道這世界的。
從這個基本概念來理解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的想法。
(一)實證主義
本體論:認為世界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認識論:因為生活上的互動,從社會面、政治面和經濟面,得到的感受與經驗。
方法論:從觀察國家的行為表現,強調對我們國家的好處有哪些,如果對國家的生存有威脅,就採取對抗的方式。
(二)後實證主義
本體論:認為世界不存在一個客觀的世界。
認識論: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不同,會有不同的觀念和認知,對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詮釋。
方法論:所以我們要反思,要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去質疑現狀下我們堅信不移的信念和認知,是否真的是真理與真實。是不是我們總是不經審查的,就接納了大多數人說的正確,但可能並非為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