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想分享這本2006年出版的書《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
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jpg
作者叫吳九箴。
 
 
他這本書,典型就是自己對於佛教以及佛經的體悟與分享。
寫了很多篇的小文章與故事。
 
 
這本書應該是絕版了。應該不容易找到。
在這裡,我也沒有很鼓勵大家去買貨是去找這本書。
純粹只是很想分享書裡面有幾個我覺得很值得紀錄,
不同的年紀再回頭來看的想法和故事。
 
 
一、
《金剛經》內容看似很深奧,其實要說的道理很簡單。
金剛經告訴我們應該要覺醒地活著,不要被自己的錯誤認知或是所謂的妄想所矇騙。
 
也不要太過執著在現實物理世界中種種的現象,
因為這些種種摸得到、看得到的一切,都只是暫時存在。
是真的,也都是假的。
對於這些種種現象的看法,都是我們的新去認定的。
 
 
二、「苦」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
 
 
「苦」幾乎百分之百是跟著「過去」而來,
只要想到過去,苦就出現了。
奇妙的是,人就是忘不掉過去,好像沒了過去,就不能活著。
 
 
我認為這個跟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機制有關。
因為我們要生存,必須記取曾經受到傷害的教訓,
因此有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現象。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應該是可以不把過去的苦放得太大,
或是不把過去曾受到傷害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放得太大。
 
 
所以作者吳九箴要我們學習佛陀,試著活在當下,
把過去和未來放掉。
因為過去早已不再,未來還沒到來。
兩者都不存在這世間。
 
 
在此,強調的是此時此刻的這世間。
 
 
基督是永生的,佛陀是永恆的。
這正是因為祂們就只活在當下。
沒有過去和未來,也沒有時間的限制。
 
 
三、
奧修說,先去經歷一切,才能超越它。
吳九箴在書中說,千萬別逼一個小孩子或年輕人去修行或是去出家,
因為他們都還沒經過人生的自然階段。
很多年輕人迷戀車子或模型,有些則是愛好藝術等等,
那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如同弘一法師,也是先看透了美的藝術,才放掉藝術。
人生都是從對物質的眷戀,到精神生活的享受,再到靈性生活的覺醒。
 
 
四、
別妄想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你。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就連佛陀都有討厭祂的人。
因此,活著,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
為你再怎麼用心和慈悲,也無法盡如人意。
 
 
佛陀教我們要內觀自己,
觀看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活得自在。
但我們就是很愛去看外在的訊息,很容易被他人的評價所影響。
 
 
吳九箴提到一位檢察官朋友的故事。
 
 
那位檢察官為人正直清廉,年輕時很愛釣魚。
他身上有種怪病,晚上只要躺下來睡覺,
背脊就會感到一陣痠麻,到醫院檢查都找不出原因。
這病跟了他三十幾年。
 
 
到了快退休時,那位檢察官扯上一樁貪汙案,遭到陷害入獄。
還好他修行有為,並不起怨恨心。
甚至還對吳九箴說,這樣也不錯,
可以趁機休息,過過不一樣的生活。
 
 
就這樣坐了三個月了牢,事情水落石出後,無罪釋放。
很奇妙的是,從獄中出來後,
他晚上都可以一覺到天亮,背脊不再感到酸麻。
 
 
那位檢察官想起他以前愛釣魚,喜歡魚被釣起來的快感,
因而投射到他的背脊上,讓他受此痛苦,
這次被冤枉入獄,正好是給他還清業報的時機。
 
 
因此,吳九箴認為,別妄想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你。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哪個時空裡,
曾經得罪或傷害過人,或是生命,而不自知,
等到時機到了,對方還是會以牙還牙。
 
 
所以,如果遇到不公平、冤屈或是毀謗時,
不要感到痛苦或難過,把它當作是在幫你消業障。
前世欠債,今生來還。
還完了,帳結清了,
你和他人的恩怨才能結清,下輩子才不會繼續糾纏。
 
 
吳九箴在書中說,遇到逆境時,要心存感謝,
因為逆境的出現,可以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你才有機會還清過去世忠欠人的因緣果報。
 
 
五、
很多人喜歡出國旅遊,覺得離開這片土地一陣子,
就可以忘卻一切種種,放下在台灣的工作和悲傷。
因為放下所有的一切事務,
你的心境會感覺到特別的舒服,那就是所謂的放下的境界。
 
 
但是,這種通常只是暫時的放下,等到回國後,
手機開始響了,就又要面對以及處理一切你討厭的事情,
你的情緒又開始波動,煩躁的心又回來了。
 
 
因此,出國旅遊只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不要把它當作是可以解除痛苦煩惱的特效藥,
否則藥癮會越來越大。
 
 
人之所以會感覺苦,是因為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活在過去的痛苦中。
 
 
其實,我們所遇到的境界,只是因緣聚合而成。
但是我們卻把它當成真的,一直放在心裡面。
一有了相,就難以去除掉。
 
 
說「放下」兩個字很輕鬆,但事實上要確實做到,
需要花時間去達成,是很掙扎的,
因為就像要拆掉你辛苦組合而成的拼圖。
 
 
但你必須提起勇氣去做,才能擁有新的空間。
 
 
當我們遇到或再次想不好的事,
你先不要急著去反應它,先觀察它,
去找出為何它會讓你有情緒波動的原因,
再進一步了解為何自己會這麼在意。
 
 
告訴自己,慢慢來,多練習幾次,多拆幾次,
漸漸地你腦中的「相」或是「認知」或是「感受」,才會一一被你拿掉。
 
 
吳九箴,2006年,《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台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