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要介紹如何鍛鍊思考力。
 
Institu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IGS)的董事長福原正大,
撰寫這本《走向世界!哈佛、牛津教你如何鍛鍊思考力》。
 
走向世界 哈佛牛津教你如何鍛鍊思考力.jpg
 
 
福原正大開宗明義便問道,「世界級人才必須具備什麼能力?」
 
 
我們應該培養什麼能力,才能成為世界級人才呢?
 
 
福原表示,外語能力或是國際觀等等這些,都很其次,知識或是學經歷,其實也很其次,真正關鍵能力在於「能夠深入思考事物的核心,並且有自己的見解」
 
 
因為現在這個高科技網路時代,有太多太多知識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的到,不太需要博學強記這類的能力,
當然也有些知識必須記憶,但我的意思是,強記知識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不是勝出的關鍵。
 
 
換言之,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光有知識還不夠,必須要以知識為材料,進行深入思考,不斷重複深思熟慮的過程,進而建立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
 
 
我們可以說,現在以及往後的時代,不是比誰的知識多的時代,而是比誰能深入思考。
 
 
福原正大表示,不少西方強權的名校都在強調深入思考,可以從西方名校入學考題可知。
 
 
因此,福原正大撰寫本書主要是以名校入學考題開始,分別介紹各領域的思想家與哲學家的思考,可以說頗為哲學性思考的議題,但是對我們鍛鍊思考力而言,是很重要的過程。
 
 
福原正大以五大主題進行分別介紹如何鍛鍊思考力,五大主題如下:
 
一、鍛鍊「認知」
 
二、掌握「自由」
 
三、了解「經濟」
 
四、科技觀和自然觀
 
五、了解「國家」
 
 
首先,思考「自己是什麼人?」
 
他用2012年哈佛大學法學院入學考試的申論題:
 
「請描述你自己(出身背景、想法等)」
 
 
這個問題跟許多台灣碩博士班面試,或是企業徵才的面試常見的題目:
「請自我介紹一下」很像。
 
 
主要是想探問「你是什麼樣的人?」
 
「你是誰?」
 
「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信念?」
 
 
這個問題其實在問的是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捫心自問「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其實是在問「我認為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當一個人說他自己是個性開朗的人,
這句話有多少是事實,又有多少其實只是自以為的?
 
 
其實在世界上都不可能有另一個和我有完全相同的經歷。
但我們人又很傾向以自己的經驗與價值觀來看外在的一切。
 
 
這個很自然,不論是誰都是這樣,透過自己的「認知」這副有色眼鏡來看世界。
 
也正因為每個人透過自己的「認知」在看外在一切「事實」,因此,每個人對「事實」的看法各不相同。
 
 
福原正大提到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辯證》一書中的故事,神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但是蘇格拉底自己深知自己不論面對任何事,都還不夠聰明。
 
但神說的話錯不了。
 
於是蘇格拉底開始到處拜訪雅典最聰明的政治家,彼此討論了許多話題。最聰明的政治家充滿自信,深覺自己知識淵博。
 
但蘇格拉底發現其實他和政治家兩人在本質上什麼也不懂。
 
於是蘇格拉底得到一個結論:
 
「雖然我什麼都不懂,但至少我不覺得自己懂。
所以,至少就這一點來說,我比最聰明的政治家聰明。」
 
 
這就是著名的「自知無知為知」。
 
 
簡單的說,「真的知道什麼」、「真的懂什麼」是很重要的問題,
 
 
可以讓我們開始質疑自己所知的一切,到底什麼是真實的,有哪些只是我們那帶有偏見的認知,體悟自己的無知,是「知」的開始。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被稱為近代哲學支父。
 
 
笛卡兒曾在著作《方法論》中提出分辨事物真假的方法:
 
第一步,懷疑一切。
 
第二步,徹底細分。
 
第三步,從簡單的部分開始逐步考察檢視,慢慢到複雜的部分。
 
第四步,重新檢視,確定沒有疏漏錯誤。
 
 
你對笛卡兒的主張有何看法?
 
 
其實,還有一種切入角度不同於笛卡兒的「分析」模式,叫做「整體」觀點。
 
 
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
 
主張以更寬廣的角度掌握事物的本質。
 
老子認為,美和醜並非個別獨立存在,更不是互不相干的。
 
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
 
善惡也一樣。
 
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惡。
多虧有惡,才有善。
 
 
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不存在」,才能有「存在」。
彼此少不了對方。
 
 
你是屬於「分析」觀點,還是「整體」觀點?
 
 
福原正大提出,以醫療領域來說,西醫的基本治療方法是找出問題所在,針對導致疾病的部分進行局部治療,這是典型的「分析」觀點。
 
 
中醫或所謂的東方醫學,則是以「整體」觀點來看身體,認為體內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影響,彼此相生,每個器官臟腑的變化,不可能單獨發生,而是相互有關,彼此相連。因此,治療一個臟腑的問題,必須思考其他臟腑的關係。
 
 
我們可以說,這就是西方醫學與東方醫學上的「認知差異」。
 
 
因此福原正大表示,當不同國家、不同家庭、不同經歷的人在一起討論事物,每個人的認知差異往往就會造成討論上的問題。如果認定對方的想法是錯的,那再怎麼討論也沒有交集。
 
 
因此,為了讓討論更具有建設性,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或者是所謂的認知傾向。
 
 
到底自己是比較傾向分析觀點,還是習慣整體觀點,這正是回答「你是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不可或缺的要素。
 
 
總而言之,如果到國外,或者是不同團體相處的時候,當你發現彼此之間很難溝通,
 
必須先反思自己的認知
 
因為,「你相信的」只不過是基於你的認知,未必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也就是說,你認為正確的事或想法,並非是不可動搖的真理,頂多只是「你認為正確的」而已。
 
 
可以說,光是意識到「自己可能和他人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就已經很有價值了。
 
 
之後的章節,福原正大分別以西方知名頂尖大學的入學考題作為內容的開頭。諸如掌握自由篇章,
 
 
「自由會受平等威脅嗎?」(2011年法國大學甄試哲學考題)
 
 
「規定違規停車得判死刑之後,再也沒有人違規停車,這是洽當而有效的法律嗎?」(2011年英國牛津大學入學考口試的考題)
 
 
「藝術和科學一樣重要嗎?」(2011年法國大學甄試哲學考題)
 
 
「請思考為何內戰比國際戰爭更多?」(2004年聯合國職員招聘考題)
 
 
最後,福原正大也在各篇章之末,分別提出幾題思辨練習:
 
 
「你對安樂死和借醫師之力自殺的情況有什麼看法?」(思考死亡的自由)
 
 
「你認為政府應該介入市場經濟嗎?或者應該交由市場機制主導?」
 
 
「如果某些傳統文化沒有經濟援助就無法存續,你認為政府應該施行保護傳統文化的政策嗎?」
(政府是否應該保護傳統文化?)
 
 
「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國家?」
 
 
推薦好書
福原正大著,陳昭蓉譯,2014年,《走向世界!哈佛、牛津教你如何鍛鍊思考力》,台北:先覺出版。
arrow
arrow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