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已經很多人講爛了,網路上也一大堆資訊,所以我不贅述,我只想分享和紀錄我今天再次重讀完這本書所體會的重點。
被討厭的勇氣.jpg
 
 
一、經常覺察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的目的是什麼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將阿德勒的心理學重新內化,並用對話錄的方式展現。裡投最重要的就是「目的論」
 
 
跟佛洛伊德的主流心理學不同,在於阿德勒強調「人沒有那麼脆弱到受制於過去」。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強調原生家庭以及曾經受到的創傷等等,所以導致如今種種不順。
 
 
阿德勒則強調是自己有了不想出門的目的,才會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自己害怕被別人拒絕,怕自己變得沒有人要,所以出現臉紅恐懼症來合理化自己不去告白喜歡的人。
 
 
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觀念,讓人有種「無法改變過去的無力感」,甚至將過去的經歷當作藉口,很無奈的說因此自己無法如何如何。
 
 
阿德勒的心理學觀念,則是讓人「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的感覺」,不論過去怎樣,過去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現在的想法,可以改變自己的「目的」。
 
 
讓自己有能力改變的這個觀念,我覺得很像佛教的哲學思維。
 
 
曾有段佛教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天,佛陀帶著學生出去外面,有位學生因為曾經是殺人犯,而被人唾罵,指指點點,說他是殺人犯。那位學生很後悔和懊惱,覺得無地自容。他問佛陀該怎麼辦。
 
 
佛陀告訴他,「你可以勇敢地跟他說你沒有殺過人。」
 
那位學生說,「我不能說謊,我真的曾經殺過人阿。」
 
佛陀說,「你出家至今,有殺過人嗎?」
 
那位學生說,「沒有。」
 
佛陀說,「那就對了,你沒說謊,你出家至今都沒殺過人。」
 
 
這個小故事,我讀到的感受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重點,人確實無法改變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情,但是都有平等的機會重新開始。
 
 
二、被討厭的勇氣
 
 
人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重點之一。
 
 
人都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經常會配合他人,或是過得委曲求全。
 
 
很多人會誤解阿德勒的說法,以為是要目中無人,不管別人怎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不是的,阿德勒所說的被討厭的勇氣,是指自己有不在意別人如何批評的勇氣
 
 
人都會評價別人,也會評價自己。佛陀也說,人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愛,一定有人不喜歡,也一定會有人喜歡。即便是成佛的佛陀,也都有人不喜歡他。但他不在意。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不在意他人的批評,就是一種自由。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受到擔心他人討厭的想法所束縛。
 
 
三、接納自己、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第三個重點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在人類群體社會中才有的概念。只要是人擁有的感受,都只有在人群中才有意義。
 
 
如果全世界都沒有人,只有我一人,我是不會有任何孤單、悲傷等這些情緒概念,也沒有人的概念。
 
 
所以,阿德勒強調社會意識。我們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
 
 
但我們要怎麼擁有共同體的感受呢?
 
 
就是要先接納自己
 
 
阿德勒所謂的接納自己,不是刻意強調喜歡自己,或是不斷對自己說「我可以」。而是回顧自己的種種經歷和樣貌,不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而是思考「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才能改善生活?」
 
 
也就是誠實面對自己,就像是考試只考六十分,也先接受自己的六十分,思考著我要怎麼從六十分往上進步到七十分。
 
 
進而信任他人,以及貢獻他人。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幸福,在於「貢獻他人」,讓自己覺得自己有用。
 
 
四、人生不是直線性的爬山,而是一連串的剎那間
 
 
這是最讓我震撼的觀念。
 
 
很多人對於人生,都強調往上爬,要有所成就,想要出名。成名有了大成就,就是登頂的概念。
 
 
所以經常把自己的努力,當作正在爬山的路上,好像人生真的就是一條直線。如果萬一都沒能爬上山頂,就會認為自己沒用,或是覺得沒運氣,很倒楣之類的。甚至會有受制於以前種種不順的經驗的感受。
 
 
但是,阿德勒強調,事實上,我們只能活在「現在」這個剎那間。人生並不是直線性的走,也不是往上爬的概念。而是由每個剎那間所組成的。
 
 
所以阿德勒認為,只要好好的專注活在當下,做自己當下能做的、想做的事,就是幸福。
 
 
這點真的跟佛教的哲學不謀而合阿。
 
 
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痛苦,來自於直線性的人生和爬山的人生觀,我們都活在過去和擔心未來,沒有好好專心過好當下的每個剎那間。
 
 
只是用「成果」來評斷自己和評斷他人。
 
 
五、雖然不同,但卻平等
 
 
這個觀念是我很喜歡的,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點也跟佛教的哲學觀念相同。
 
 
不要以為小孩子很小,就可以認為自己比小孩子還優越,要求小孩子接受我們的控制或威脅。
 
 
男生女生也是,甚至是職場的環境也是。
 
 
這是一種橫向的人際關係的心態。
 
 
因此,阿德勒認為不該用獎賞的觀念去對待小孩。因為他表現的好不好,或是成績考得好不好,是他的事情,是他的課題。只要鼓勵他去面對就好,而不需要去懲罰他或者是獎勵他。
 
 
六、區別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這個觀念也是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學說之一,跟佛教的哲學也相同。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經意的會想干涉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甚至佛教的出家高僧還會區別出第三種,神的課題。
 
 
當我們經常擔心意外發生時,我們就要問自己,我現在是在管誰的事?會不會發生意外,是神的事。我們只能管好自己好好騎車或好好開心,別分心滑手機,或是別酒後開車。
 
 
七、甘於平凡的勇氣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個觀念,認為很多人會很想要追求自己是「特別的存在」,因此會想要有所成就,有所成名。
 
 
小的時候,甚至會有想要搗亂,吸引眾人目光的行為。
 
 
當人追求特別的存在時,就會出現「特別的好」和「特別的壞」兩種情況。
 
 
不論是特別的好或是特別的壞,都是「不願甘於平凡」。
 
 
這樣會造成我們自己的痛苦。
 
 
阿德勒認為,平凡也沒什麼不好,平凡不等於「沒有用」。
 
 
平凡只是不必刻意追求「特別」。也可以很有貢獻。
 
 
人是有了「貢獻他人」的時候,才有「歸屬感」的。有了歸屬感,就是一種幸福,不必透過「特別」來換取幸福。
 
 
因為幸福不是因為特別才有,而是因為活在當下、接納自己、貢獻他人,才有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賢 的頭像
    阿賢

    紫微分析研究室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