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讀完這本書《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覺得裡頭有幾個重點值得分享。這本是偏學術研究的精華整理,適合自己跟心理治療師一起研讀和練習,也可以自己練習,書中附上專業人員的認知治療自助練習手冊。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一.jpg

 

Aaron T. Beck和David A. Clark著,陳莉淋譯,2020年,台北:高寶國際出版
 
內容摘要:
 
焦慮和恐懼是人正常的反應,但若程度過度和持久,就會影響日常生活。
 
類型
 
一、 擔心每件事都快毀滅
 
二、 擔心自己失控不適
 
三、 極度害羞而避免社交和出入公共場所
 
 
認知治療的基本概念:
 
「我們的思考方式影響我們的感覺」
 
所以「改變我們的想法可以改變我們的感受」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二.jpg
 
恐懼:是對特定對象或狀況下的自主反應
 
 
焦慮:是一種持久且複雜的情緒狀態,主要是預期某些未來的狀況,自認無法預測何時發生和控制的威脅。
 
 
恐懼是所有焦慮狀態的核心
 
 
人在焦慮時會過分專注在威脅和危險上。
 
 
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自動思考危險,將之災難化,誇大常見狀況下不好的結果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大部分的人在焦慮時很難察覺到自己的想法,往往只會過度專注在自己的感覺有多糟上面。
 
 
所以,察覺出焦慮想法是很重要的技巧,必須學會且常常練習。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三.jpg
 
焦慮時的注意力只會完全集中在威脅和危險上。
 
 
焦慮源自於思考錯誤,是窄化且扭曲的思考。例如將事件災難化,妄下結論,目光短淺的認為某種可怕的結果即將發生。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四.jpg
 
焦慮症的人會有的信念如下三大宗:
 
一、 認為持續焦慮恐懼會傷害健康
 
二、 無法容忍不確定性
 
三、 討厭新奇、陌生的狀況
 
 
逃跑反應,以及逃離造成你焦慮的事物,是一種自然反應。表面上似乎有效降低焦慮程度,但其實根據研究,逃避並非減少焦慮的最佳策略。
 
 
相反地,逃跑、逃避將會導致焦慮問題一直持續
 
 
焦慮其實會自動消退,除非我們內在的想法不變,失去包容心和正向的思考。
 
焦慮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很脆弱無助,所以會低估自己調適擔心害怕的能力。
 
 
不要與焦慮對抗,也不要嘗試控制,要順其自然。切記,要有耐心,不要離開情境,也不要放棄,多給自己十分鐘待在情境下。
 
 
我們追求的控制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恐懼源於內在,它是一種想法,是一種感覺。
 
 
改變思考焦慮的方式,將改變你的焦慮經驗。
 
 
因為焦慮時的思考方式都專注在威脅的嚴重性和危險的可能性,而且專注在個人的無助感和脆弱感上。
 
 
正常的思考主要專注在面對挑戰,解決問題,以及思考各種結果的現實可能。
 
 
每天練習質疑我們的焦慮思考,然後勇敢地面對恐懼,因為根據研究,逃避是造成焦慮持續強大的因素。
 
 
與其對抗焦慮,不如接受它,歡迎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然後多練習會令我們焦慮的人事物,盡可能減少對安全的依賴。
 
 
勇氣是化解或克服恐懼和焦慮的重要元素。
 
 
關於社交焦慮
 
 
每個人都會在意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喜歡被認同,討厭被批評。所以會盡可能去避免給人負面的印象。
 
 
社交焦慮的三大核心要素:
 
一、 害怕負面評價
 
二、 極度在意自己的社交表現
 
三、 盡可能躲避人群
 
 
請善待自己,別逼迫自己,也別太沉溺,太陷入災難性的思考。請不要吝於給自己讚賞和掌聲。
 
 
為什麼我們會擔憂?
 
 
擔憂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思考鍊,主要聚焦在一些與未來負面或威脅性有關的不確定結果上。
 
 
擔憂的人會
 
一、 災難化的思考
 
二、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三、 追求完美
 
 
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大部分的擔憂都是無用的,反而適得其反,無法享受任何當前的種種美好。
 
 
認知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判斷這個擔憂是一個真實的事實,還是一種想像萬一的情況。
 
我個人很推薦這兩天看到的一位網紅,叫做安大雄,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看。
基本上,我還是覺得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講得比較清楚好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賢 的頭像
    阿賢

    紫微分析研究室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